據歐洲新聞網(Euronews)近日報道,歐盟4月通過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要求從2035年起所有售出的新車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歐洲國家正加緊準備實現無化石燃料出行所需的基礎設施。
國內尚無明確的燃油車淘汰時間表,不過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項目給出的報告指出,中國將于2050年實現傳統燃油車全面退出。從大趨勢來看,燃油車退出歷史舞臺、汽車全面新能源化是既定方向。
▲ 5月20日,中國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項目(簡稱油控研究項目)在京發布了由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撰寫的《中國傳統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研究》報告
為響應歐盟新法律要求,瑞典決定于2025年開通世界上第一條永久性電氣化公路。
據介紹,這條電氣化高速公路將位于 Hallsberg(哈爾斯貝里) 和 ?rebro (厄勒布魯)之間的 E20 高速公路上。這條高速公路北起斯德哥爾摩,途經哥德堡,南至馬爾默 ,之所以選擇這條公路是因為它是瑞典商業貨物運輸的交通走廊,而且還滿足所需的電源等條件。
交通管理局還計劃到2030年,在公路上部署2000公里的ERS,到2035年擴展到3000公里。
圖源:IT之家
不過,他們還沒有確定第一條高速公路將采用哪種類型的充電方式,雖然在此前瑞典已經試運行了 4 條臨時性電氣化道路,這些電動道路把架空供電、地面供電和感應供電三種方案都試了個遍。
包括在瑞典南部的隆德市(下圖)這條電氣化道路將由瑞典交通管理局 Trafikverket 建設,目前政府正在為該項目尋找承包商。
Trafikverket 尚未為這個開創性的項目選擇其充電技術,但設計和施工預計將于 2025 年完成和上線。
圖源:IT之家
相比燃油車主,電動車主普遍有續航焦慮。
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容易,常規思路無非兩種:增加電池容量和大量鋪設充電站。瑞典此次提出建設永久性充電公路,把重點從車轉移到道路上,也算是提供了解決電車續航的新思路。
給電動汽車準備的電動公路,核心技術原理其實與有軌電車并沒有太大區別,只是行駛的車輛變成了電動汽車。
但顯然有軌電車的架空供電模式不適用于普通汽車:大部分汽車的高度,要接一根長長的桿子伸向天空顯然不現實。
而且,大部分個人或家庭的電動汽車,還要考慮在非電動道路上行駛的場景。
圖源:網絡
這樣來看,采用架空供電模式的電動公路,估計只會用于大型車輛,比如高層巴士、貨運車輛等。
針對家用的小型電動汽車,目前業界還有兩類供電方案,一種是地面供電,即在道路上安裝供電裝置,汽車底部配置一根接觸桿來實時取電。這種方案技術難度較低,功率可以做得比較高。
另一種則是感應供電,道路和汽車底部都配備線圈,原理和手機上的無線充電非常類似,缺點也很類似,功率低、充電速度相對慢。無論哪種方案,核心都是給道路裝上供電器件,實現可移動充電。
無論哪種方案,核心都是給道路裝上供電器件,實現可移動充電。
早在2013年,韓國就開啟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動汽車充電道路。其基本原理就是在路面下鋪設電纜,通過一些特殊的裝置將電力轉換成電磁傳輸到汽車的電瓶中,從而實現汽車在車道上一邊行駛一邊充電。盡管這條車道主要是給電動公交車充電的,但該道路當時是作為其他電氣化道路的概念驗證項目。
瑞典交通管理局戰略發展總監楊·佩特森表示,僅將一個地區25%的高速公路變成移動(又名動態)充電器就可以促使電動汽車本身更便宜。動態充電減少了電動汽車對較大單次充電行程的需求,也意味著其電池體積最多可縮小70%和較小的電池生產成本,從而降低了電動汽車的整體價格。
▲ 有瑞典政府背景的道路電氣化公司Evia,從其官網公布的信息來看,這家公司主要研發的電動道路方案應該是地面供電模式,即在汽車底部的充電器部位安裝一根取電移動臂,用于向導電軌道實時取電。
但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使是瑞典的試點道路也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準備好進行測試。
如果電動道路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哪怕供電功率不高,電動汽車所面臨的續航問題,也能被大大緩解。
資料來源 | 雷科技leitech、科技日報、IT之家、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