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聽力的世界是怎么樣的?
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這么寫道:
有時我也想對這一切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但我那殘廢的聽覺給我雙重的痛苦經驗又將我無情地打了回來。我畢竟不能對人大聲說:喂,請說大聲點!你得向我叫喊,因為我是個聾子!
啊,我怎能承認,我身上的一種感官出了毛病。這種感官在我理應比別人完美,這感官在我身上曾經是高度完美的,完美的程度過去或現在我的同行中很少有人能與之比擬。哦!我可不能承認。
所以,你們如果看到我這個一向愛和你們一起相處的人躲開你們,就必須請你們原諒要是我在這時候被人誤解,我的不幸就使我倍加痛苦。
我已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已不再能與人進行深入而微妙的交談,已不再能與人互吐衷腸。
幾乎完全孤獨!即使當我處于十分必要而不得不與人接觸時,我也感到完全孤獨。
我象一個流放者那樣生活著。一旦接近人群,我就感到萬分害怕,惟恐我的疾病有被人發現的危險。
所以失去聽力的過程,是痛苦,是孤獨,是無助和焦慮,是蜷縮在自己的世界大聲呼喊卻無人理解。
世界上,陷入這種苦痛的人卻并不在少數。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三分之一的65歲以上老年人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顯示,我國中老年聽力障礙人口規模超過2500萬人,并呈進一步上升趨勢。
聽力損失會帶來一系列后果,最直接的就是影響老年人與外界有效溝通,限制老年人融入周邊世界。
不僅如此,還有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老年癡呆密切相關,聽力損失程度越深,患老年癡呆的可能性越高。
一些老年人出現聽障問題后,擔心給他人帶來麻煩,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與親人、朋友逐漸疏離,并因此感到孤獨、無助和焦慮,甚至可能會患上抑郁癥。
然而,與口腔健康、視力障礙、心腦血管疾病等相比,聽障問題受到的關注明顯要少很多。很多人似乎理所當然接受“老年人容易耳背”這一現實,把“聽不見”和“聽不清”當作是一種自然而然、不需要認真對待的現象。
如何讓所有聽損人士“聽得清、聽得真、聽到愛”,玖益助聽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聽得清、聽得真”就必須技術過硬。于是玖益助聽器從高端藍牙芯片、AI智能芯片、DSP助聽處理芯片的“一機三芯”,到助聽算法、操作系統、智能驗配APP軟件開發,產品結構和外觀設計,全部實現了中國原創,配合自主研發的智能驗配APP, 可以讓用戶足不出戶居家完成聽力驗配。
“聽到愛”就得用心服務。過去傳統的助聽器配置相當復雜,需要去醫院或線下門店預約進行聽力檢測,再根據測試結果去驗配助聽器。于是玖益開創性提供一對一上門服務,還有專家在線指導,實時答疑解惑,解決了從前配置助聽器費時費力的問題。
技術有了,服務也創新了,那么如何讓更多普通家庭用得起,用得到呢?
市面上具有同樣助聽效果的助聽器,一般都價格昂貴,對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筆較大的負擔,玖益通過自研技術、供應鏈整合、縮短銷售鏈條三大舉措,滿足了普通家庭“用得起”的心愿。
而為了讓更多家庭用得到,玖益助聽進駐了機器時代平臺,在包括深圳、杭州、成都、青島、珠海、西安、重慶等全國20家機場AI機器時代體驗店里,旅客們將可以體驗和購買玖益助聽器。只要在機場購買助聽器帶回家,玖益就會第一時間安排專業人士上門服務。
此次玖益助聽與AI機器時代的跨界合作,是醫療器械行業銷售模式的全新探索,對醫療器械與消費電子產品渠道模式都深遠創新意義。
AI機器時代與玖益助聽合作簽約現場
AI機器時代總裁洪雨先生表示:
AI機器時代創立之初有一個理念,即讓創新創造者少失敗一次,賦能各創新創造品牌。
很榮幸能和玖益助聽達成高水平合作,自第一次和玖益助聽創始人章調占先生見面,到參加玖益助聽人民日報社品牌暨產品發布會以及后來的合作的落實,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玖益助聽先進的理念、強烈的創新精神!玖益助聽以AI機器時代平臺進駐全國各大機場,既是AI機器時代和玖益助聽的成功的合作,也是助聽器進入機場渠道的成功的案例!希望AI機器時代和玖益助聽能夠聯手給廣大消費者帶來福音!祝玖益助聽大麥!市場一路長虹!
作為一家以助聽器為核心產品的高科技醫療企業,玖益助聽致力于用創新的技術,為廣大聽損人士重塑健康聽力,打造屬于:“中國原創的世界級助聽器品牌 ”,并且堅持“本分、厚道、務實”的價值觀,做“用得好、買得起、高貴不貴”的助聽產品。
從“助人”這個角度出發,機器時代與玖益是一致的:玖益做好而不貴的助聽器,機器時代讓消費者接觸到好而不貴的助聽器。
此次雙方合作,帶來助聽器銷售模式的革命:建立了銷售助聽器的新平臺。消費者除了可以在醫院、醫療器械店、助聽器門店買到助聽器,還多了一條渠道,可以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一樣,在電子產品的門店就可以輕松便捷地購買到。
我們無法避開身體機能的退化,卻需要在機能退化的不便中繼續生活,但逐漸喪失的聽力,是可以被拾起來的。
佩戴一個助聽器是為了讓更多聽力受損者可以正常過好每一天,就像我們使用手機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縮短通訊距離,助聽器也是。
當聽得見的人不認為“聽不見的人”是麻煩,他們才不會覺得自己是麻煩。